市场上看到的玉器饰品,清一色的观音弥勒、瓜果豆子之类,难道就没有独一无二、新颖不俗的作品吗?消费者在无形中惯坏了很多玉雕人。曾经的艺术梦想渐渐被追名逐利多啃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专心搞创作。其实,不妨细细一想,束缚自己的不是消费者,而是自己心中的某些思想。

市场上看到的玉器饰品,清一色的观音弥勒、瓜果豆子之类,难道就没有独一无二、新颖不俗的作品吗?

如今的玉雕行业好像到了发展的瓶颈,忽冷忽热的市场,温饱不定的收益......玉雕师群体少说也有十万之多,其中工艺良莠不齐,行业内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在这个关头,你是否思考过:是什么挡住了你价值最大化的兑现?是什么让你逃脱不掉“搬砖”的生产方式?

一件玉石雕件,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顶多是一件普通商品,不配叫作品。没有创新,玉雕终究会走入死胡同。某种产品一段时间内受市场欢迎,所有人都会盯着它做。当大众审美疲劳时,技艺再炉火纯青,也如一杯白开水平谈无奇,甚至是俗气!

消费者在无形中惯坏了很多玉雕人。曾经的艺术梦想渐渐被追名逐利多啃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专心搞创作。其实,不妨细细一想,束缚自己的不是消费者,而是自己心中的某些思想。

1、无法走出去,更不敢走出去

如今,玉石市场早已走过了当年的红利期,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更加成熟和稳定的市场大环境。

很多玉雕人不敢走出去,也难走出去,不敢创新,于是,我们在市场大多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毫无灵魂的作品。毫无新意,让玩家找不到一个可以说服自己购买的“强光点”,经年累月,恶性循环。其实,你总怕市场不能接受你的创意,其实是自己不敢面对自己失败!

“做活”不只是把手上的雕件雕刻完,而是把它“做活”,让死的东西变的有生命,每一件作品都有不同的生命,而不是千篇一律一个形。

2、无任何创新设计和思想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随大流,是很多人的选择,但这恰恰是很多玉雕师心中的魔咒。自己的作品从来没有创新,也没有认真去思考为什么要雕玉。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果玉雕人没走过就觉得别人不认可,未免太牵强。

3、一味模仿、抄袭别人

很多玉雕师无形中养成了依赖思想,这实际上是一种无耻的“白嫖”行为。比如说:看到市场上某个玉雕师的作品受欢迎、或是哪个作品创意奇特、惹人侧目。便偷偷拍几张相片,过几天就模仿出个差不多的。这可耻行为让人唾弃,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试想如果是你呕心沥血、付出心血的创意被轻而易举的剽窃,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呢?

模仿不是不可以,但模仿是学习别人的精神、思想,而不是一味抄袭,也不是抄到了沾沾自喜。想学习,请走正确途径,而不是一味的“偷”。

4、骄傲自满、停滞不前

很多玉雕师自出师过后技术进步依旧很慢,沾沾自喜的吃着几年前的老本。一边抱怨现在市场环境差,工费少,却很少停下想想为什么?

活到老,学到老。创新是雕刻路上的必由之路,不断的学习则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本就该是厚积薄发,没有广阔的知识面和坚实的基础,何谈创新?怕不是白日做梦吧?

人人都羡慕玉雕名家的财富和光环,可又有多少人能有幸见证他们从无名小卒到盛名在外一路的荆棘密布?他们就像无脚的鸟,不敢给自己停下休息的机会,而是一直往前飞......

很多玉雕师10年前什么设计,如今依旧怎样设计,不知被多少人骂过?但从来不曾承认和反思为什么?

设计是一件作品的灵魂,而雕刻是一种思想的展现。好的设计会让一块顽石脱胎换骨,但很多失败的设计反而使原本夺目的美玉佛头着粪。

5、闭门造车,听不进任何人建议

市场是检验作品的试金石,不管以前你取得过多么非凡的成绩,在社会飞快发展的大环境下,还是要虚心接纳来自各方的建议,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别人的意见多少可以帮助自己,虽不完全正确,但还是应该有所帮助。

如果作品一味只是为了迎合消费者,那被淘汰也是迟早的事。很多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很多玉雕作品输出的是思想,但是很多玉雕作品只注重材质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其实很多已经被消费者带偏了。

作品如果不创新,玉雕人如果不努力,终究会被机器所取代。但机雕作品再好,也是由人创作的。如果一件玉雕作品没有灵魂,那这样的作品也顶多只算一件商品而已。

醒着拼的玉雕时代,不应该盲目的去模仿,创新本该是对艺术的一个极高的标准,是对传统艰难的超越,是在无数一般的、普通的玉雕工匠大量模仿和重复之作基础上偶然出现的惊鸿一瞥,而不是那些基础不牢、眼界不宽、知识不丰、积淀不厚的乱开脑洞和凭空臆造。

手机

玉雕 相关的细节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