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已延续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时期的玉雕作品都有那个时代的特点。玉雕创作并非是随心所欲的,玉雕师对作品的规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

玉雕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已延续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时期的玉雕作品都有那个时代的特点。玉雕创作并非是随心所欲的,玉雕师对作品的规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艺。

随着玉雕设备的进步和现代审美的演进,我们在各类玉雕大赛会见到现代作品愈发构思“精巧”,工艺更趋“精绝”。可是从玉雕作品收藏角度来看,花哨的工艺表现形式并不是玉雕作品价值的主要因素。精湛的玉雕工艺是一重要因素,作品的表达含义、思想深度更是玉雕作品价值所在。

理解玉石因材施艺

玉石的种类非常多,所以有很大的差异。选料要看清玉料的表里情况,根据玉料的形状、质地、硬度、颜色、花纹、光泽等一些情况来判断玉石能够雕刻出什么样题材的玉雕作品。

玉雕创作,相料是前提,理解材质和玉料的纹理分布和色泽过度才能“因材施艺,挖脏去绺”。玉雕不能理念先行,以自己的理解强加与玉石之上,让石头去配合你。玉雕最大的优势就是玉石的天成之美,所以玉雕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去展现玉石的自然之美,而过于强调自己的理念,就会掩盖玉石的魅力,一味的追求技艺理念,并不是玉雕的正确之道。

创意已经成为衡量玉雕作品的关键点,现在作品拼的就是谁的作品有新意有深度。而创意又离不开思想,思想有多高,艺术的空间就有多大。做玉雕不应只一味地纠结工艺本身,否则玉雕的道路只能越走越窄。

玉雕师追求的价值在哪?

应该是在技艺和材质上。红皮白肉的好料挣钱、讨巧的技艺挣钱……而当代艺术是靠观念挣钱,材质和工艺固然重要,思想更重要——这正是玉雕师们现在选择要走的道路,不再继续纠结于在材料、技巧上产生价值,而是致力于在思想和观念上产生更多的附加值。

玉雕是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中华玉文化博大精深,所以传统是重要的,当代玉雕要建立跟传统的关联。把当代雕塑的一些理念照搬到玉雕当中是不合适的,一些太过于抽象或是缺少内容的设计也不适合玉雕。

但艺术也必须要有时代性。一千五百年前的《考工记》就说,“天有时,地有器,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天有时,地有器”说的就是“时空”概念。优秀的工艺作品一定要与时俱进。我们在21世纪一定要有创造性的作品,虽然会有失败的风险,但其价值和意义是深远而不可估量的。

相玉、问玉,而后琢玉

一块玉石与你结缘,呈现在你面前的是大自然已经雕琢的样子,还有一些形象、质地、皮色等不完美的地方,而玉雕师要做的就是“化瑕为瑜”,尽大程度的展现出玉石的美。这是一门“天人合一”的工艺,完美地地方你要保留,不完美的地方要化为“瑜”,所以做玉雕之前必须先“相玉”,“问玉”。

乾隆工是玉雕工艺的代表,乾隆对玉的许多认识流传至今:"好玉不雕"、“无绺不做花”。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玉雕是依托于玉文化的一种传统文化,目的是弥补材质上的不完美,有自己的工艺传承。不同的玉石有不同的雕刻技法,玉雕的优势就是玉石的天成之美,我们只需要用最精炼、最概括的语言去表现玉石的美就可以了。一件玉雕作品若能表现玉质的美,那这件作品就算是成功一半了。

工艺并非表现玉石美的唯一途径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形而下为器,形而上为道”。什么叫做“器”?朱熹在《论语集注》里的解释是“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我们过去太强调这个形而下的“器”——一些技巧上的东西,但实际上这个境界比较低,做好了顶多是个专家型的工匠而已,而且往前走的空间越来越小。相反,“道”是思想,它的空间是无限大的。技巧积累到一定程度,要有“归零”的勇气,到思想的空间去寻找拓展的可能。

包括玉雕在内的很多工艺美术行业,长期以来被主流的艺术边缘化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停留在“技”的层面上,在技艺上比拼。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去改变和突破这个状况,在思想和观念上产生更多附加值。

手机

玉雕 相关的细节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