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作为中国玉器的主流原料,因其具有莹洁缜密、温润坚韧的优秀特性,几千年来始终 和田玉作为中国玉器的主流原料,因其具有莹洁缜密、温润坚韧的优秀特性,几千年来始终受到中国人的喜爱。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对玉最为热爱和推崇的国家,没有之一。产自新疆的和田玉按照产状可分为山料、山流水料和籽料,其中又以和田籽料的玉质最为出众。

在中国历史上,新疆和田玉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在汉武帝刘彻时代(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同时发现并引进了新疆和田玉料。对此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这也正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新疆和田玉被引进中原的重要时间节点。 从此以后大量优质的新疆和田玉料进入内地,一方面从根本上推动了汉代玉器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从此确立了和田玉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主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汉代以后中国玉器的主流玉料大多来自新疆和田地区,同时,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田玉山料的开采在古代很难实现,因此直到明代晚期,历史上才逐渐出现和田山料的开采,而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和田山料的开采历史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出现。这也就意味着自汉代以来,中国玉器的主流原料不仅是产自新疆的和田玉,而且绝大多数玉料均为和田籽料。 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古人是怎样采集和田籽玉的呢?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籽料的主要产区集中在玉龙喀什河(又称白玉河)和喀拉喀什河(又名墨玉河)流域,其中玉龙喀什河从和田市经过。这两条盛产和田玉籽料的河流非常奇特,白玉河以出产白玉籽料为主,墨玉河则是以出产青玉籽料为主。 无论是白玉河还是墨玉河,它们都发源于和田地区绵延近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而那些罕无人至的群山峻岭之中,就蕴藏着和田玉的原生矿脉。世界上玉质最为优秀的和田玉籽料正是从巍峨的昆仑山脉中产生的,经过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冲刷、搬运和翻滚磨擦,最终玉石中松软的部分被逐渐磨去,留下的是玉石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这就是和田玉籽料。 几千年以来,新疆和田玉的采集历史从未中断。最初人们是在河边采拾美玉,以后又到河流当中捞取,然后再而从河谷的阶地沙砾中挖出早期河流冲积物中的美玉,进而再沿河追溯继而发现了生长在岩石里的原生玉矿。因此古代采玉方法主要有拣玉、捞玉、挖玉、攻玉等多种方法,分别用以开采不同产状的玉石。其中和田籽料的采集则以拣玉和捞玉为主。这种方法就是在河流的河滩和浅水河道中拣玉石、捞玉石。 古代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采玉有着季节性的划分,主要是秋季和春季进行采玉。莽莽昆仑山中有很多条河流,河水主要靠源自山上的冰雪融化。夏季时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涨,流水汹涌澎湃,这时山上的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的玉石碎块由洪水携带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带因流速骤减,玉石就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秋季时气温下降,河水渐落,玉石显露,人们易于发现,这时气温适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为人们拣玉和捞玉的主要季节。冬天时天气寒冷,河水冻冰,玉石不易发现,也难以拾捞,因此,冬季一般不采玉。到了春季,冰雪融化,玉石重新露出,又成为拣玉和捞玉的好季节。 这种季节性采玉的方式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高居诲出使于阗,见到采玉情况后写下了《于阗行程记》,其中记述说:“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这说的就是秋季河中捞玉。关于和田玉籽为的采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玉痴皇帝”乾隆还专门赋诗一首:“于田采玉春复秋,和田捞玉春秋贡。” 这说明采玉和贡玉有春秋两季。这种季节性开采,清政府也有规定,如在清乾隆26年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在玉龙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采玉两次。乾隆48年(1783年)增添桑谷,树雅两处采玉。乾隆52年(1787年)停采春玉,只在秋天采玉。 古代捞玉有一套严格的制度。高居诲在《于阗行程记》中记载:“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新五代史》也同样说:“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得捞玉。”从这些历史文献所知,当时古代王公贵族十分珍视和田玉,均将其奉为珍宝和贵重资源,甚至在采玉季节开始要举行各种采玉仪式,然后才允许国人采玉。 古代采玉有官采和民采之分。官采即是在官员监督下,由采玉工人捞玉,所得之玉全部归官。官采也有严格的规定,河底大小子错落平铺,于玉夹杂其间,采玉工作全过程完全由政府官员严密控制。 稍远处的岸上有一官员监守,近岸处有一官员监视。由地方上选派可靠的、熟练的民工,或三十人、或二十人,一字排开,并肩赤足踏石而行。凭他们的经验,特别是靠脚的灵敏感觉踩探玉子,一旦发现,即弯腰捞起。岸上随行的人即击锣一下,官员连忙用红颜色做记号,以保证河中发现玉子的数量。 北京故宫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子(局部)对于当时官采和田玉的情景,清代诗中有这样的描述:“羌肩铣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锣鸣朱一点,岸波分处缴公堂。”可见那时捞玉是何等的严格,官兵层层把守,河中的玉石财富,全为官府垄断攫取。由于和田玉的稀贵,清朝政府采取的措施十分严格,全部垄断。民间捞玉在清代前期在新疆和田是被严格禁止的。为阻止民众自行捞玉,清政府在“和田西城外之东西河共设卡伦12处,专为稽查采玉回民”。直到嘉庆4年(1799年)才开玉禁,规定在官家采玉之后或官家采玉范围之外进行,人们在白天或晚上分散拣玉或捞玉。 在新疆和田地区,古代捞玉的河流不少,这些河流流经昆仑山,把美玉带给人间。历史上著名的玉河有:和田地区的玉龙喀什河、卡拉喀什河,叶城一带的叶尔羌河、泽普勒善河及且末县内的一些河流。这些河流所产和田玉古代文献也有记载,如《西域闻见录》中说叶尔羌河所产之玉“大者如盘如斗,小者如拳如栗子,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蜡之黄,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一种羊脂朱斑,一种如波斯菜而金色透露者,尤难得。” 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也说:“培因省首府叫培因,有一条河流横贯全省,河床中蕴藏丰富的玉矿,出产名叫尔西顿尼和雅斯白的玉石。”关于捞玉方法,古代文献虽多有记载,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受自然科学落后的制约,使得古代采玉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在古代新疆和田地区,历来有着“月光盛处必得美玉”和“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之说,意思是:在月光之下,籽玉特别亮,如见到月光下很光亮的石头,必得美玉。 实际上,古人之所以可以在乱石累累的河中拣到美玉,主要是靠人们的经验。当地人民对拣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知道美玉不仅有漂亮的颜色,同时还有有令人喜爱的光泽,如羊脂般滋润,而且更有细腻的质地和坚韧的特性。事实上,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河中采玉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唐代诗人李贺在《老夫采玉歌》中写道:“采玉采玉河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滩头食秦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恋肠草。”综上所述,经过几千年来人们趋之若鹜地追求和地毯似的搜寻。历史上新疆最主要的和田籽料产地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叶尔羌河等产玉河道的河床早已被寻玉人翻了个底朝天。 今天的新疆产玉河道甚至有的河床挖掘深度达到二十多米。现在即便用现代化的大型挖掘机效率作业,在几十吨的砾石中也很难筛选出一块优质籽料。因此,在了解了和田玉的采集历史并且面对日渐枯竭的和田玉资源。希望每一位喜爱玉石并尊重传统文化的朋友,都能深切了解到和田玉的珍贵和来之不易。让我们真正做到:理解玉文化,且藏且珍惜。
手机

相关文章推荐